撒哈拉的故事讀書心得(精選4篇)
名著《撒哈拉的故事》讀書心得篇1
暑假里我第一次打開了《撒哈拉的故事》這本書。這本書是已故當代女作家三毛的作品,描寫了她與她丈夫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生活的一段時間中所見、所聞、所感。
二月初,荷西與三毛一同來到了撒哈拉沙漠邊的一個小鎮,但是住的地方離鎮中心很遠。三毛和荷西勉強地制作家具、粉刷墻壁,然后再別出心裁地布置住所。原來簡陋不堪的房子,竟然變成了沙漠中最美的一間房子。
在撒哈拉沙漠中,三毛是寬容的,善良的。鄰居不停地向她借東西,而她總是來者不拒地給予?!稇覊貪馈分袑懙?,很多窮苦人沒有見到藥,于是三毛把紅藥水之類的小藥品全部送給了他們。鄰居們有一些小事,她都愿意幫忙,即使有困難,她也在所不辭,所以她的人緣很好,這使她在沙漠中結交了很多朋友。三毛在書中說:“長久的沙漠生活,使人學到一點,任何一點點生活上的享受,都可以使心靈得到滿足?!蔽蚁脒@句話是一種精神動力吧!讓他們在誰都不愿意到的地方,很好地生活下來,并且生活得有滋有味。
你看,在《沙漠中的飯店》里,寫到了荷西第一次吃粉絲時,把粉絲比喻成春雨;第二次吃粉絲時,把粉絲比喻成尼龍線;在吃餅酪時,他把小碎肉說成鯊魚翅膀;把三毛的牛肉干當成順喉藥;還把壽司中的海苔比喻成復寫紙。荷西對許多食物的“無知”總是會逗得三毛哈哈大笑。
不過,他們的生活有時也是很艱難的。在《荒山之夜》里提到,三毛和荷西到撒哈拉沙漠里找化石,在離小鎮一百多公理的地方,幾小時之內,溫度降到零度,荷西掉入了泥沼,在掙扎了一個多小時,快凍僵了的時候,三毛終于把他救了上來。
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小故事就是《沙漠觀浴記》了,顧名思義,就是寫沙漠中的人怎么洗澡的。文中介紹到:沙漠中的人們洗澡時,首先脫衣服,再拎一個空水桶到一個小房間內打水,把從從頭澆下來。如果冷的話,可以進入一個溫度很高的房間,在這里,用石頭在身體上刮,不用肥皂,不用水,只有到最后,身體全刮完了,才用水把身上的臟東西沖一下。沙漠中,人們總是四五年才洗一次澡,所以洗澡時總是在浴室里待半天。這種洗澡方法是我從未見過的,感覺很新奇很有趣。但是我不想嘗試,那是因為沙漠中沒有水才這樣洗呀!
三毛說過:“生命不在于長短,而在于是否痛快活過?!蔽矣X得這句話說得很好,與其長時間碌碌無為,不如學習三毛,有勇氣嘗試新的事物,做自己想做的事,到這個世界痛痛快快走一回。
名著《撒哈拉的故事》讀書心得篇2
未讀撒哈拉之前,在小女子無知而狹隘的世界里,三毛是文藝的象征。讀過之后,才越發覺得,她是自由的代表。
自由,隨性,可以真實的做自己。在有想法后,避免與親朋好友離別時的矯情與難過,三毛沒有與任何人說再見,只是給自己的室友留了一封信,她說,因為自己離開的日子是周末,不道別是不想讓別人的周末變得不愉快。畢竟離別多少都夾帶著傷感?;蛟S,在別人看來,三毛是自私,任性的。她沒有考慮別人面對她不告而別的感受,只是自以為是的站在自己的角度覺得舉辦告別儀式更加顯得難過。在小女子看來,三毛只是再用自己的方式去愛她所愛的人。
熱情,溫暖,有生活是三毛的代名詞。在面對一群又一群無賴的沙漠鄰居時,三毛也會怒,也會生氣。但是三毛依舊會在別人有困難需要幫助時伸出援手,盡管她在別人那里索取不來任何的好處,一直在思考,這是一種怎樣的境界,畢竟,人際交往是禮尚往來的,一味地付出又有誰能做得到。在因想開車去接荷西的路上,總會時不時搭載一些沿途過客,盡管,他們不同身份,不同地位,會把車上弄的臟兮兮,亂糟糟,但是三毛,荷西不會計較太多?;蛟S是因為他們曾經也得到過沙漠道路里,搭載主給予他們的幫助,他們懂得在無助時別人伸出的援手有多重要,只有親身體會才能懂其感受,或許,三毛荷西在將別人給予他們的溫暖繼續傳遞下去。
說起荷西,不由得感慨道;三毛是何其幸運,能夠遇到這樣價值觀一致,遷就,包容她小任性的人。他們會一起建造沙漠里并不完整的家,而不是各種嫌棄。他們會各自搭載不同的沿途客,而非互相抱怨。他們會在自己擅長的方面各司其職,而非互相推脫??春笮闹?,不免產生一種激動之情,原來世界上真的可以有一個人可以與另一個人情投意合,各種觀一致。
三毛是一個有生活的女子,可以把自己不堪的沙漠小屋裝扮的奢華而別致,成為沙漠里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雖在墳場,但卻從未顯得凄涼。變廢為寶,真的是一個富有生活的詞語,真的是一個具有智慧的技能。
名著《撒哈拉的故事》讀書心得篇3
很早以前就認識了你,很早以前腦海中就時常想象這樣的畫面:夕陽下壯闊的沙漠里,你穿著一身潔白的連衣裙,一路奔跑,沙粒飛揚……
一片黃色的沙海,沒有水,沒有太多的植物,只有一群為生活掙扎的人們。八歲就出嫁的小女孩,是文明的落后。每天只供應一桶水,是物資的匱乏。居民們沒有見過照相機,是科技的落伍。鄰居家的小女孩偷衣服穿服,是沙漠的悲哀。這些故事都發生在撒哈拉,都是一個風一樣的女子、作家——三毛記錄下的故事……
我欣賞三毛,欣賞她的勇氣。
那里沒有太多的水,只有那茫茫的一片土黃,遠處偶爾能看見仙人掌挺立在風沙之中,但她能夠拋開繁華的城市來到這貧困的沙漠。那里甚至沒有家具沒有床,但是三毛與她的丈夫荷西就這樣勇敢地迎接沙漠給他們帶來的挑戰。
我欣賞三毛,欣賞她的樂觀。
面對撒哈拉威鄰居的時愉時“搶”的各種騷擾,三毛稱她們為芳鄰,并寫下“感謝這些鄰居,我在沙漠時被他們弄的五光十色,再也不知道寂寞的滋味了。
為了多賺些錢,兩人辛辛苦苦一天打魚賣錢后的收賬單,卻被三毛不小心放到洗衣機里絞爛了,此時三毛寫道:“我做在浴室門口的石階上,又哭又笑起來”。
三毛與荷西雖然在物質上面是缺乏的,但他們在精神上似是一口永不干涸的清泉,他們的精神世界是豐富多彩的。
我欣賞三毛,欣賞她的執著。
三毛與荷西大漠深處尋化石,荷西陷入泥漿江險些喪命,兩人拼盡全力終于逃身。在回家的路上,三毛記錄了兩人這樣的對話:“三毛還要化石嗎?”荷西呻吟似的問著我。我簡短的回答他:“你呢?”“我更要了?!薄笆裁磿r候再來?”“明天?!?/p>
我欣賞三毛,欣賞她對生活的愛。
沙漠生活,困難總是無處不在。三毛要一個人提水,走長長的路去買東西,甚至還要忍受孤獨??伤硎苓@種在迷茫中自己摸索的過程。正如她所說:“人,多幾種生活的經驗總是可貴的?!?/p>
我欣賞三毛,欣賞她的樂觀,欣賞她的執著,欣賞她對生活的熱愛!
我們可以像她一樣,把簡陋的屋子裝飾的可愛又溫馨,裝飾生活,就如改變自己的心情,改變自己的態度,即使鏡子布滿了灰塵,也要對著它,對著自己微笑。也許這樣,灰蒙蒙的天空就會變得清澈湛藍,生活就會改變它的軌道,通向一條明媚平坦的道路。但若是仍然自怨自艾,便還是停留在了那條破碎的道路上,一切還是老樣子……
《撒哈拉故事》留給我最大的感觸,就是三毛與荷西對于艱苦生活的那份樂觀和與豁達,大漠的孤獨與物質的平瘠反成了兩人快樂的源泉,在這個用金錢衡量幸福感的時代,三毛用自己的故事給我們上了一堂最好的成功學——美的人生就是愛,最愛——自由與經歷。
有一句話使我記憶猶新,“每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從此形成了撒哈拉大沙漠!”,而對于我們而言,每天以樂觀的心態面對世界,就會發現身邊的一點美,從此你的世界將因你而五彩斑斕!
名著《撒哈拉的故事》讀書心得篇4
在沒有讀三毛的文字之前,早就聽說她是個灑脫的女子了,而我恰恰最欣賞的就是灑脫之人,所以對《撒哈拉的故事》可以說是充滿了期待。
但是說實在,有些失望了。里面的女子并不像我想象中三毛該是的樣子。
她更像是個有些任性、有些固執、有些矯情、有些自我,但又有血有肉、平平凡凡的女子。
從把爸爸給的錢放在枕頭套里這件事,我就忍不住猜疑,三毛口中“這么多國家單獨的流浪”,是否可以稱之為真的“流浪”?還是該說作有錢的“流浪”?
那時候的三毛,所謂的灑脫,更起來更像是由金錢堆砌起來的灑脫。
從初初到撒哈拉沙漠的時候看,三毛給我的印象更像是一個不諳世事,還有些傻白甜的女人。
真的感覺如荷西所說的,三毛去撒哈拉沙漠,是一件表面倔強而內心冷漠的事件??梢哉f,如果不是荷西的推動,不是荷西的陪伴,不是荷西的鼓勵。在那片荒蕪的土地,三毛不會堅持太久,那也就不會有《撒哈拉的故事》,也就不會有那個被過于美化的灑脫三毛。
可憐的是,即使付出了那么多,三毛對荷西的愛,仍不像是愛情的愛,而更像是一種陪伴一種習慣。像是在那片陌生荒蕪土地,唯一可以緊緊握住的綠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