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名人傳》有感2000字
霧靄談-讀《名人傳》有感2000字
你能懂我嗎?當你以同情的目光凝視我虛弱地抬起頭的時候,我的朋友!你能懂我嗎?當我深情地撫摸最后一個琴鍵的時候,我的聽眾!你到底在想什么呢?在空曠而遼遠的掌聲中,我幾度陷入迷糊的狀態。我多希望你能懂我,多希望在未來當某個人因痛苦而仰望群星時,他能想起我,然后笑著擦干淚水。多希望!
在羅曼羅蘭的書中,我仿佛總是聽見血液激奮流淌的聲音,聽見某種意志的聲音在山谷里咆哮。如同上訴劃線句。
貝多芬渴望改變什么。是那股發自內心渴望的洪流膨脹著他的血管。
年輕時貝多芬知道自己的意志所在,相信自己的力量。那么他的意志究竟是什么呢?最終是否達成?原因何在?然而活生生的歷史人物已經走遠,我們再不能得到可靠的答案,只能去品味他們拂袖間留下的一抹夕陽。
于是我在字里行間尋找線索。
第一個問題似乎容易解答,那就是給予人以快樂。書中說“在此悲苦的深淵里,貝多芬從事于謳歌歡樂”是貝多芬畢生的計劃。這似乎是一個圓滿的答案:以貝多芬悲慘的童年出發,他一定希望每一位少年都能擁有一個愉快而值得驕傲的童年。這一點從他對共和的擁護也能清晰流露。于是他用深沉的音樂勇敢地觸擊聽眾的心靈,渴望在那些光滑的意識表層上留下一個不可磨滅的美好回憶。
然而他似乎沒有達到目的,因為他在人生的最后階段不僅依舊沒有看淡生死,反而變得更加痛苦。
所以我認為,貝多芬真正渴望人們理解的,并不是單純的歡樂,而是自己的這份心意,即我希望你快樂,而你知道我希望你快樂。然而他誤以為傳達了歡樂的訊息就等同于傳達了美好的心意,致使人們在聆聽音樂的歡樂中,往往不曾思索他的初衷。
最致命的是,連他自己也誤解了這一初衷。
他本身善于奉獻,而渴望他人理解。所以他真正希望謳歌的是勇于奉獻的善良品質,但他只是以奉獻的態度,給予他人快樂。
他希望每個人都心懷善意,希望每個人都知道他希望每個人都心懷善意。然而他沒有說破,而只是傳遞出源源無盡的愛與力量。
其實給予他人歡樂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而讓他人理解自己這種希望他人快樂的初衷是一種高級的趣味。然而貝多芬將它作為一生的意志。用鉚足了勁的血液去成就趣味的理想,本身是一件矛盾的事。
我不知道自己詮釋得是否準確,但至少從這一角度能得到啟示:人很難跳出自己。只要能時刻意識到這一點,你就能看淡許多。恰恰此時,人進入最愉悅的境界。
人很難跳出自己。用這句話形容托爾斯泰似乎更貼切。通過閱讀羅曼羅蘭的傳記,我發現列夫托爾斯泰是一名受爭議較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有人不看好他,有人很肯定他。
我是很喜歡托爾斯泰的文字的,但當我讀完傳記,我驚訝地發現自己竟傾向于前者。我對托爾斯泰,是感到不屑的。而這種不屑的情緒在閱讀時就有所顯現。
為什么托爾斯泰的情緒如此不穩定,不斷地轉換著觀點立場?我自以為是有明確答案的。
托爾斯泰是一個對何事都抱持懷疑的人。只要是普遍認可的,他普遍都懷疑。年輕的托爾斯泰其實意識到了這一點,在來往的書信中他也明確提到過。但他后來似乎忘了,因為書中再也沒有提到。他只是懷疑一切,與世界對著干。
接下來,我舉幾個托爾斯泰無厘頭愛恨的例子,也許你會有同感。
“他恨博愛主義”,純粹是因為歌德在他面前講得歡。既然如此,他為什么在第一次真切地看到大都市的慘狀時嚎啕?“因為他懷有博愛。”
托爾斯泰看不起文壇上的明星,他看他們都是罪惡的??墒菃渭兊男撵`看事物是不全面的,而悟的心靈必需罪惡的一面。人都是不一樣的,不能強求每個人都表演得像個演員??v然對方的談吐多么令你不自在,你要意識到,對方至少是中肯的。不能通過表面否定人的性質。
托爾斯泰對女權運動是反感的。其實他沒有什么事是不反感的。他總是在批判,總是瞧不起人家也瞧不起自己。
托爾斯泰深深地研究神。在人性崛起,思想大爆炸的時代,唯獨托爾斯泰還深深地嵌在神學里。唯一原因,是他“反對一切”的性格在作祟。他瞧不起人性,它們都是罪惡的。
可既然他把神學當作“無理的,且是有意識的,有作用的謊言”,為什么又相信基督主義?為什么又將塵世悲痛的身心寄托于神?
更可笑的是,既然他“連自己也不能相信”,是不是意味著他不相信這句話?也就是他極其信任自己?
所以這是無解的,我認為,甚至是無意義的。純邏輯的攀談如果放在茶余飯后,也許起到活躍氣氛的作用,但把天才的生命卷入這樣的混沌中是可惜的。
至少從此得到啟示:有些性格上的弱點我們并不是沒有注意到,而是漸漸地忘了。
在我看來,處在生活中的人就是有意義的。當農民流著豆大的汗珠,掄起鋤頭;當科學家將每個日夜奉獻給一項研究,他們不是罪惡的,恰恰相反,他們是美的。
以東方人的視角看待西方的神學自然是這般客觀。對神的畏懼我是絲毫沒有的。因此,在托爾斯泰對神明的聲聲呼喊中,我的思緒飄得很遠。我想到,我們對于死亡的恐懼是否就像西方人對神的恐懼,只是限于一種文明無法解釋的精神束縛?
可是既然受到了束縛,我又怎么能意識到呢?
不想了,我快成為托爾斯泰了。
與列夫托爾斯泰相反的,米開朗琪羅的思考更接近真實的生活與藝術。因此他的痛苦大多是真實的。
他只是用一腔對藝術無比崇拜的熱血,創造了一些作品,遇到了一些坎坷,經歷了一些不公,犯下了一些錯誤。
他沒有貝多芬崇高的理想,高級的渴望,沒有列夫托爾斯泰辯證的思維,無止境的自我顛覆。他有的是堅持,是恒心。
這種執著藝術的毅力是異于前二者的。
不可否認的,他愚昧,他隱忍,他生病了不肯請醫生。他自大,藝術上他看不起任何人,每項任務都由他親手完成……
他有常人所有的缺點,但毅力足以彌補這一切。因此在三位名人中,米開朗琪羅是我最喜愛的人物。
我所談的都是個人極其主觀的想法,像霧靄,是玄乎不定的。也許你完全不認可。但我喜歡這么做。我以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偉大的人。
讀完一個傳,我仿佛就隱約看到,夕陽下,霧靄中,那個人乘著酒興,從遠方的公路上蹣跚走來。
《名人傳》分別記敘了貝多芬.米開朗基羅.列夫·托爾斯泰苦難和坎坷的一生。作者羅曼·羅蘭多個方面描寫這三位偉人不同歷史時代背景和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講述了他們各自遭受到的挫折,為我們展現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社會圖卷。
苦難是人生的老師。通過苦難,走向歡樂。——貝多芬
貝多芬------聞名世界的音樂家。貝多芬:堅忍不拔。貝多芬的不幸從童年就開始了,他的父親粗暴使他童年就失去了自由,他幼年喪母失去了世上唯一力量的來源。一九八九年,戰爭爆發占據了貝多芬的心,是他一次次掉入無底的深淵。更可怕的是音樂家最重要的器官損壞了,但貝多芬接受了現實,承受了上天上天給予他的痛苦的命,創作出不朽的名曲。貝多芬一生都在同命運的神作戰,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的一生多災多難,但他沒有向命運屈服,反而發出“扼住命運的咽喉”的吶喊。他沖破艱難,戰勝命運,最終音樂之宮有了他的一席之地,成為真正地音樂名人.音樂大家,讓人敬佩,讓人贊頌,讓人崇拜。因此他是英雄。
“幸福的靈魂,時間在其中不再流逝!”——米開朗基羅
米開朗基羅-----舉世矚目的偉大雕塑家。米開朗基羅:生性敏感,對藝術充滿執著的熱情。“震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故鄉。”這就是米開朗基羅,一個不僅威臨他的時代,而且震撼了歷史偉大的藝術家!他是神圣的,也是痛苦的;他是堅強的,也是悲觀的;他是愛國的共和國戰士,也是教廷的藝術官員;他是一個人文主義者,也是個基督徒。其靈魂中最深刻的一部分------雯誠.慈愛.友善.慷慨,還有愛家族.親屬.學徒以及重視道德與榮譽的情操,連起痛苦.就像他偉岸.英雄的藝術一樣,永遠感動著人們。米開朗基羅是孤獨的,他心靈的折磨,瘋狂的工作,使他一生飽受折磨。
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列夫·托爾斯泰
列夫·托爾斯泰---偉大的文學家。列夫·托爾斯泰:孤獨,內心矛盾,對下層人民充滿同情。同貝多芬一樣,托爾斯泰的童年也缺少母愛,但他感受到姑姑和嬸嬸的愛,這又比貝多芬幸運,他是自由的。托爾斯泰稱自己的少年時代為荒漠時期,他很孤獨!一八五三年,俄國向土耳其宣戰。列夫·托爾斯泰在這槍林彈雨中完成《回憶錄》的第三部分《青年時代》,這真令人贊嘆——多偉大!最后作者給予了這位偉大的文學家很高的評價:對我們來說,他不是一位驕傲的大師,不是高踞藝術和智慧寶座之上傲視一切的天才。正如他在心中喜歡自稱的那樣,他有一個最美,最溫馨的名字,就是“我們的兄弟”。
我真敬佩這三位偉大的名人!
你能懂我嗎?當你以同情的目光凝視我虛弱地抬起頭的時候,我的朋友!你能懂我嗎?當我深情地撫摸最后一個琴鍵的時候,我的聽眾!你到底在想什么呢?在空曠而遼遠的掌聲中,我幾度陷入迷糊的狀態。我多希望你能懂我,多希望在未來當某個人因痛苦而仰望群星時,他能想起我,然后笑著擦干淚水。多希望!
在羅曼羅蘭的書中,我仿佛總是聽見血液激奮流淌的聲音,聽見某種意志的聲音在山谷里咆哮。如同上訴劃線句。
貝多芬渴望改變什么。是那股發自內心渴望的洪流膨脹著他的血管。
年輕時貝多芬知道自己的意志所在,相信自己的力量。那么他的意志究竟是什么呢?最終是否達成?原因何在?然而活生生的歷史人物已經走遠,我們再不能得到可靠的答案,只能去品味他們拂袖間留下的一抹夕陽。
于是我在字里行間尋找線索。
第一個問題似乎容易解答,那就是給予人以快樂。書中說“在此悲苦的深淵里,貝多芬從事于謳歌歡樂”是貝多芬畢生的計劃。這似乎是一個圓滿的答案:以貝多芬悲慘的童年出發,他一定希望每一位少年都能擁有一個愉快而值得驕傲的童年。這一點從他對共和的擁護也能清晰流露。于是他用深沉的音樂勇敢地觸擊聽眾的心靈,渴望在那些光滑的意識表層上留下一個不可磨滅的美好回憶。
然而他似乎沒有達到目的,因為他在人生的最后階段不僅依舊沒有看淡生死,反而變得更加痛苦。
所以我認為,貝多芬真正渴望人們理解的,并不是單純的歡樂,而是自己的這份心意,即我希望你快樂,而你知道我希望你快樂。然而他誤以為傳達了歡樂的訊息就等同于傳達了美好的心意,致使人們在聆聽音樂的歡樂中,往往不曾思索他的初衷。
最致命的是,連他自己也誤解了這一初衷。
他本身善于奉獻,而渴望他人理解。所以他真正希望謳歌的是勇于奉獻的善良品質,但他只是以奉獻的態度,給予他人快樂。
他希望每個人都心懷善意,希望每個人都知道他希望每個人都心懷善意。然而他沒有說破,而只是傳遞出源源無盡的愛與力量。
其實給予他人歡樂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而讓他人理解自己這種希望他人快樂的初衷是一種高級的趣味。然而貝多芬將它作為一生的意志。用鉚足了勁的血液去成就趣味的理想,本身是一件矛盾的事。
我不知道自己詮釋得是否準確,但至少從這一角度能得到啟示:人很難跳出自己。只要能時刻意識到這一點,你就能看淡許多。恰恰此時,人進入最愉悅的境界。
人很難跳出自己。用這句話形容托爾斯泰似乎更貼切。通過閱讀羅曼羅蘭的傳記,我發現列夫托爾斯泰是一名受爭議較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有人不看好他,有人很肯定他。
我是很喜歡托爾斯泰的文字的,但當我讀完傳記,我驚訝地發現自己竟傾向于前者。我對托爾斯泰,是感到不屑的。而這種不屑的情緒在閱讀時就有所顯現。
為什么托爾斯泰的情緒如此不穩定,不斷地轉換著觀點立場?我自以為是有明確答案的。
托爾斯泰是一個對何事都抱持懷疑的人。只要是普遍認可的,他普遍都懷疑。年輕的托爾斯泰其實意識到了這一點,在來往的書信中他也明確提到過。但他后來似乎忘了,因為書中再也沒有提到。他只是懷疑一切,與世界對著干。
接下來,我舉幾個托爾斯泰無厘頭愛恨的例子,也許你會有同感。
“他恨博愛主義”,純粹是因為歌德在他面前講得歡。既然如此,他為什么在第一次真切地看到大都市的慘狀時嚎啕?“因為他懷有博愛。”
托爾斯泰看不起文壇上的明星,他看他們都是罪惡的??墒菃渭兊男撵`看事物是不全面的,而悟的心靈必需罪惡的一面。人都是不一樣的,不能強求每個人都表演得像個演員??v然對方的談吐多么令你不自在,你要意識到,對方至少是中肯的。不能通過表面否定人的性質。
托爾斯泰對女權運動是反感的。其實他沒有什么事是不反感的。他總是在批判,總是瞧不起人家也瞧不起自己。
托爾斯泰深深地研究神。在人性崛起,思想大爆炸的時代,唯獨托爾斯泰還深深地嵌在神學里。唯一原因,是他“反對一切”的性格在作祟。他瞧不起人性,它們都是罪惡的。
可既然他把神學當作“無理的,且是有意識的,有作用的謊言”,為什么又相信基督主義?為什么又將塵世悲痛的身心寄托于神?
更可笑的是,既然他“連自己也不能相信”,是不是意味著他不相信這句話?也就是他極其信任自己?
所以這是無解的,我認為,甚至是無意義的。純邏輯的攀談如果放在茶余飯后,也許起到活躍氣氛的作用,但把天才的生命卷入這樣的混沌中是可惜的。
至少從此得到啟示:有些性格上的弱點我們并不是沒有注意到,而是漸漸地忘了。
在我看來,處在生活中的人就是有意義的。當農民流著豆大的汗珠,掄起鋤頭;當科學家將每個日夜奉獻給一項研究,他們不是罪惡的,恰恰相反,他們是美的。
以東方人的視角看待西方的神學自然是這般客觀。對神的畏懼我是絲毫沒有的。因此,在托爾斯泰對神明的聲聲呼喊中,我的思緒飄得很遠。我想到,我們對于死亡的恐懼是否就像西方人對神的恐懼,只是限于一種文明無法解釋的精神束縛?
可是既然受到了束縛,我又怎么能意識到呢?
不想了,我快成為托爾斯泰了。
與列夫托爾斯泰相反的,米開朗琪羅的思考更接近真實的生活與藝術。因此他的痛苦大多是真實的。
他只是用一腔對藝術無比崇拜的熱血,創造了一些作品,遇到了一些坎坷,經歷了一些不公,犯下了一些錯誤。
他沒有貝多芬崇高的理想,高級的渴望,沒有列夫托爾斯泰辯證的思維,無止境的自我顛覆。他有的是堅持,是恒心。
這種執著藝術的毅力是異于前二者的。
不可否認的,他愚昧,他隱忍,他生病了不肯請醫生。他自大,藝術上他看不起任何人,每項任務都由他親手完成……
他有常人所有的缺點,但毅力足以彌補這一切。因此在三位名人中,米開朗琪羅是我最喜愛的人物。
我所談的都是個人極其主觀的想法,像霧靄,是玄乎不定的。也許你完全不認可。但我喜歡這么做。我以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偉大的人。
讀完一個傳,我仿佛就隱約看到,夕陽下,霧靄中,那個人乘著酒興,從遠方的公路上蹣跚走來。

讀《名人傳》有感
《名人傳》分別記敘了貝多芬.米開朗基羅.列夫·托爾斯泰苦難和坎坷的一生。作者羅曼·羅蘭多個方面描寫這三位偉人不同歷史時代背景和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講述了他們各自遭受到的挫折,為我們展現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社會圖卷。
苦難是人生的老師。通過苦難,走向歡樂。——貝多芬
貝多芬------聞名世界的音樂家。貝多芬:堅忍不拔。貝多芬的不幸從童年就開始了,他的父親粗暴使他童年就失去了自由,他幼年喪母失去了世上唯一力量的來源。一九八九年,戰爭爆發占據了貝多芬的心,是他一次次掉入無底的深淵。更可怕的是音樂家最重要的器官損壞了,但貝多芬接受了現實,承受了上天上天給予他的痛苦的命,創作出不朽的名曲。貝多芬一生都在同命運的神作戰,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的一生多災多難,但他沒有向命運屈服,反而發出“扼住命運的咽喉”的吶喊。他沖破艱難,戰勝命運,最終音樂之宮有了他的一席之地,成為真正地音樂名人.音樂大家,讓人敬佩,讓人贊頌,讓人崇拜。因此他是英雄。
“幸福的靈魂,時間在其中不再流逝!”——米開朗基羅
米開朗基羅-----舉世矚目的偉大雕塑家。米開朗基羅:生性敏感,對藝術充滿執著的熱情。“震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故鄉。”這就是米開朗基羅,一個不僅威臨他的時代,而且震撼了歷史偉大的藝術家!他是神圣的,也是痛苦的;他是堅強的,也是悲觀的;他是愛國的共和國戰士,也是教廷的藝術官員;他是一個人文主義者,也是個基督徒。其靈魂中最深刻的一部分------雯誠.慈愛.友善.慷慨,還有愛家族.親屬.學徒以及重視道德與榮譽的情操,連起痛苦.就像他偉岸.英雄的藝術一樣,永遠感動著人們。米開朗基羅是孤獨的,他心靈的折磨,瘋狂的工作,使他一生飽受折磨。
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列夫·托爾斯泰
列夫·托爾斯泰---偉大的文學家。列夫·托爾斯泰:孤獨,內心矛盾,對下層人民充滿同情。同貝多芬一樣,托爾斯泰的童年也缺少母愛,但他感受到姑姑和嬸嬸的愛,這又比貝多芬幸運,他是自由的。托爾斯泰稱自己的少年時代為荒漠時期,他很孤獨!一八五三年,俄國向土耳其宣戰。列夫·托爾斯泰在這槍林彈雨中完成《回憶錄》的第三部分《青年時代》,這真令人贊嘆——多偉大!最后作者給予了這位偉大的文學家很高的評價:對我們來說,他不是一位驕傲的大師,不是高踞藝術和智慧寶座之上傲視一切的天才。正如他在心中喜歡自稱的那樣,他有一個最美,最溫馨的名字,就是“我們的兄弟”。
我真敬佩這三位偉大的名人!